谁都没有想到,北京的第三次集中供地,竟是为房山一宗地,开了一个现场竞拍专场。
而随着这个时长40分钟专场的结束,北京2021年的集中土拍,也至此全剧终。
第一轮1109.71亿元,第二轮513.45亿元,第三轮281.51亿元。
全年三次集中供地,北京共收金1904.67亿元。
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排名首位——广州1778亿元,上海1725亿元,深圳959亿元。
但从几轮表现来看,成交金额最少的深圳,却是最火热的。
且不同于另外三个城市后两批次出让时的报名者寥寥,企业对深圳全年都偏爱有加,民企-央企-国企,积极报名,轮岗加投——首批次有佳兆业龙光;在民企暴雷潮后二批次迎来了预算充足的中海;而在中海投资预算见顶之后,还有本地大户深铁集团为深圳的第三批次完美收尾。
1
热度分化:深圳永不冷
2月底,22个重点城市将启动集中供地模式的消息刚传出,业界对于这一模式,更多是看好。
“提前透露供应地块,有助于企业做市场研判,排布资金”、“分散保证金,减轻各个地块的竞争压力,让中小房企更有机会进入热点城市”……
于是,第一批次出让时,各家企业积极报名参与,各个城市好不热闹。
从四个一线城市当时的出让情况来看,只出让了6宗地的深圳,平均溢价率最高——除却1宗人才用地、2宗实际位于汕尾的地块为底价成交,另外3宗溢价率都达到了45%。折算下来的平均溢价率,也达到了了22.5%。
而广州,虽然挂牌48宗,流拍了6宗,但溢价率超40%的地块有9宗,平均溢价率达到了13%,大大超过去年全年的10.47%。
加上重庆、杭州、南京、厦门等城市,有地块最高溢价率达到130%,有城市成交楼面价较去年全年上涨85%。
过热的参与,反而令新规出台的初衷——“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不奏效了。
为了回归调控本意,后续两批次的出让规则开始调整。
四个一线城市更明显的分化,也由此开始。
第二批次时,在“高流拍、低溢价”的大背景下,北上广没有幸免——北京的流拍率(含中止出让地块)达到了60.5%,仅次于长沙(61.5%),而广州也达到了52%。
只有深圳,走出了独立行情——二批次出让22宗地块中17宗封顶价成交,仅1宗流拍。
到了第三批次,在“人为干预”下,广州和北京,依然遭遇了24%和15%的流拍率。北京甚至,只有1宗地块进入到现场竞拍环节。
而深圳,在7宗底价成交之外,依然有4宗竞到了封顶价。
总结2021年的三次集中土拍:深圳热度不减,上海稳无波澜,北京广州则是从热到寒难回天。
2
企业分化:央企更爱上海
如果从拿地的企业来看,四个城市则又有了新的分化。
第一轮拿地,北上深的主要选手,都是民企——卓越在北京秀了把“连下四地”、碧桂园在上海出演“帽子戏法”,龙光和佳兆业也在深圳宣誓足了“属地优势”。
而广州拿地最多的为本地国企越秀及其联合体(共计拿地8宗)。
到了第二轮,四个城市都成了央企、国企的天下——中海、保利、华润、越秀、首开、中建,充分亮相。
尤其是中海,在深圳以封顶价拿了4宗地,又在广州和北京分别再入3宗和2宗。如果不是因为围标事件被暂停在上海公开市场的拿地资格,中海的一线城市掠地战绩还能更进一阶。
而第三轮时,广州的地方城投成为托底关键,上海则有招商蛇口105.91亿元拿地3宗撑起场面。
更有意思的是北京和深圳,两个城市的本地轨道交通国企,突然冒尖制霸一方——北京的京投发展以底价共175.3亿元包圆了东坝3宗TOD地块,深圳的深铁集团以底价共178.51亿元斩获5宗地块。
总结来看:广州的地方国企常年活跃;上海是央企掷金最多的城市——招商蛇口全年里以独自或者以联合体形式共拿下6宗涉宅地块,涉资248亿元,而保利、中建涉资也在百亿元以上;北京和深圳,则已经从民企聚众,变成了地方国企包揽。
眼下,一线城市2021年的集中供地已经收官,2022年的相关地块信息也在逐步剧透。
从北京已经流出的丰台、大兴、顺义待上架地块来看,二环三环皆有上新,还有新话题王者太阳宫地块。
而广州第二批挂牌时未如期出现的天河区燕塘地块三、梅花铝厂地块、广氮马鞍山地块,也被预期明年再现。
经过了第一季的洗礼,下一季的北上广深,将走出怎样的新行情,冰封的城市能否回暖?民企会不会再度回归?期待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