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郁亮:后疫情时代网络型城市将更具韧性
来源:南方+  发布时间:2020-12-18

  一向语出惊人、曾以“活下去”的发展理念闻名业界的万科董事局主席郁亮最近似乎把注意力从企业自身的发展质量转向了整座城市的发展趋势。


  “疫情令中国加速呈现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而网络化城市比传统城市更生态、宜居和有韧性。”11月17日,在一场面对诸多国际专家和企业家的创新经济论坛上,郁亮针对疫情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打开了话匣子。



万科大梅沙总部。


疫情凸显深沪等中国城市的韧性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几乎打乱了全球所有城市原有的发展节奏,更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和变化。中国在经历了疫情的第一阶段后,被公认是全球控制疫情最好的大型国家。在应对突发和大规模挑战方面,中国的城市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在郁亮看来,与其说是疫情改变了中国的城市,倒不如说是疫情进一步加速和强化了一些此前已经出现的趋势特点。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中国城市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开始呈现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散布在城市网络上的各个节点,它的设施将更加完善、功能会更加多样化。其实,在疫情之前,这种功能混合的节点在中国主要城市中就已经出现了。比如深圳蛇口,从最初单纯的工业区逐步转变为集自贸区、邮轮港、艺术中心、滨海休闲长廊为一体的“超级综合区”。再比如上海陆家嘴,原来定位为金融中心,功能相对单一,现在也增加了更多的混合功能。坐落在滨江的美术馆群落、滨江休闲步道的全线贯通等,都使陆家嘴充满了网红公共空间的活力。


  “疫情的出现,实际上加速了这种多中心、分布式的趋势变化。因为人们发现网络化的城市更加生态、宜居和有韧性。”郁亮指出,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如果每个城市节点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互联互通,形成生态安全屏障,就不易出现系统性崩溃。因此,我们看到疫情之后,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政策也开始更加倾向于韧性城市、网络城市的建设。


  在实践中,这样的好例子其实已经有很多。郁亮举例说,比如深圳的绿道、公园体系本身就是很好的网络,市民出门500米就可以看到一个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综合公园,5公里可到自然公园,骑行5分钟就能进入绿道。平时这样的一个生态网络是作为运动、休闲、娱乐的空间。而在疫情、灾害期间,这个公园网络就变身为防灾网络,提供了很好的隔离避难、疏散和救灾的功能。 中国的城市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也有很多很好的实践。比如刚才提到的上海陆家嘴滨江地带,就设置了台阶式的防汛岸线。平时当它处在低位部分的时候,可作为市民休闲的亲水空间。同时它也具备几年一遇的设防标高标准,即使被淹没也可以用大自然的生态体系来消化雨洪的威胁。而高位则是千年一遇的设防标准,这便是城市韧性的体现。


疫情让健康成为城市、建筑、社区的新命题


  众所周知,“韧性城市”作为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一项新发展理念,今年被正式写进了中央文件。


  2020年11月3日,在新华社播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中,首次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


  《建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


  郁亮认为,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确实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改变——人们从关注眼前的衣食住行,转变为更加关注长期的健康。


  在建筑方面,人们将关注更高的健康标准。比如这次疫情期间,大家更加关注室内空气的通风透气。其实,这一点万科早已有所发现。郁亮说,之前万科在中国东北盖房子,发现东北的肺癌患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查了一下原因,发现这和室内空气流通性有关。东北地区冬天寒冷时间长,人在室内的时间比较长。因此我们开始更关注建筑的通风透气,给房子做新风系统,每2小时可以完成一次全屋空气循环。但这还不够,我们还在循环的基础上做空气净化,在净化的基础上再做空气加热。“我们希望给建筑更干净的,更流通的,温度适宜的新风,保证居住者的健康和居住体验。”


  除此之外,在疫情防控方面,郁亮认为社区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社区可以协助城市进行更好的卫生管理,能够把疫情控制在比较小的单位里面。社区的自助互助,可以减轻城市负担。


  比如在设备方面,万科研究探索用“无感通行”系统加上“无接触”电梯,一来可以让社区居民减少不必要的接触,降低传染风险,二来也可以为操作不便的人群带来便利,保障老人和孩子的无障碍通行。


  比如在社区服务方面,让物业管理发挥更大作用:组织定时定期的消杀,进出管控,监测体温,将部分控制疫情扩散工作在社区范围内来自我解决,减少城市的压力。


  再比如疫情防控期间,万科使用了很多智能化设备和终端,为大多数客户提供了便利,然而对不会使用智能终端设备或应用的老人和孩子来说,就显得不太友好。“其实这次疫情中,他们才是应该获得更多关注和照顾的群体。所以当社会走向智能化的时候,我们还是要照顾好最需要照顾的人。”郁亮认为,未来如何以人为本、如何让科技更好地为人服务,是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城市需要解答的课题。


分享文章
返回列表